2008-12-16

專家觀點:不會「軟硬兼施」的電子工程師

[Via 電子工程專輯]

前兩天才在一本書上看到在台灣對工程師的要求,今天在電子工程專輯看到這篇,很值得分享。

 

============================================================

嵌入式領域剛剛起步時,大部份開發者至少都有兩種頭銜,分別是韌體工程師和硬體設計師。一些人可能同時掌握類比、電源或許甚至包括射頻電路的開發。工程師可能獨自一人負責產品中的大部份電子研發工作。有時,同一個人甚至還要進行PCB設計和原型裝配。

這種現象非常有趣!

但是,當時的系統和現在比起來更加簡單。8KB左右的程式碼就顯得很多了,SMT技術也並未將電路板組裝變成一種乏味的單調工作。12位元的ADC當時還很昂貴,這意味著通常大部份工作於類比領域的人所遭遇的雜訊問題,要比當前測量fA電流的系統少得多。低時脈速率規避了Maxwell定律的限制,而可編程邏輯當時還只是個夢想。

現在,儘管很大部份嵌入式系統規模仍然很小,通常包括一顆嵌入在小型PIC晶片或其他高整合度CPU 中的矽晶片,但應用已相當普遍。韌體可以使用上千甚至百萬行程式碼。硬體人員要處理數百個接腳的晶片,且必須執行在極低雜訊容限內,同時還必須滿足EMI 和ESD要求,這些要求十幾年前聞所未聞。

因此,工程師開始分工,最先是將工作劃分為可管理的大型任務,而後,由於必須處理先進技術及需求,因而需要更多專業化知識。

今天,越來越多的嵌入式系統開發者只關注自己的領域,對他們所設計系統的其他方面所知甚少。這是知識進步的必然:隨著科技進步,人們各自領域的專業知識增加,與此同時,知識涉獵範圍縮減。

但有趣的是,為何僅在一個世代的時間內,我們就發展到這個地步,很多韌體開發者無法回答關於他們硬體平台的簡單問題。在和工程師的偶爾交流中,我經常問及他們系統的時脈頻率、供電電壓或其他的硬體問題。不少人不能回答,有時軟體人員甚至不知道採用的是何種處理器。

反之亦然,當向硬體開發者詢問關於韌體的資料結構或者使用哪種RTOS時,你可能會看到一臉茫然的表情。FPGA專家有時對「類別(classes)」顯得無知,類比專案小組領導者可能完全不知道PWM控制。

我曾經工作於一個團隊,使用嵌入式Windows或者Linux僅僅是為了減少對韌體人員的需求,這些人很難找,比Visual Studio程式師薪酬更高。這些GUI人員可能對產品的硬體實現毫無概念。

這種自然而然並且必要的分工已經創造出新的工作種類,一種甚至還沒有名字的工作職位,我稱之為系統工程師。這些人的確對所有相關的問題深入瞭解,他們能在測量低雜訊前置放大器時,連結到VHDL以及C程式碼。有時,他們是電腦專家,能將數位硬體和程式碼關聯起來,並聯絡射頻人員,協助整個團隊解決挑戰性的多領域問題。

這些系統工程師價值連城,並且越來越難找到。有時我想他們是不是逐漸消失的物種。但是,在其他技術領域,已經透過努力使得系統人才和大量專業人才共存。例如,全科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s)可以做全身檢查。

你的經驗呢?你認為,系統工程師已瀕臨絕種了嗎?

(參考原文: Hardware/Software Disconnect,by Jack Ganssle;本文作者為嵌入式開發領域的專業講師與顧問)

 

============================================================

事實上,有一定規模的公司,其分工制度十分完整,負責軟體的、負責硬體的、負責測試的。在這樣的公司中,顯少有人能完全瞭解整個產品,硬體工程師不知道產品提供哪些功能、軟體工程師不知道板子上哪個腳位是做什麼的,測試人員不瞭解軟硬體架構。

 

文中的系統工程師存在嗎?我想是有的,不過真的越來越少了。單一領域的工作都做不完了,還有多少力氣跨足其他領域呢?不過,這種人才是真正缺少的人才,也是工程師中的搶手貨。

 

 

2008-12-12

[Debian] DHCP server

1. apt-get install dhcp3-server

2. Use ifconfig to check ethernet interface (ex. eth0)

3. edit /etc/dhcpd.conf

    subnet 192.168.0.0 mask 255.255.255.0 {

        range 192.168.0.100 192.168.0.200;   

    }

4. edit /etc/default/dhcp

    INTERFACE="eth0"

5. /etc/init.d/dhcp restart

 

p.s. Note that eth0's ip address must in the same subnet with the range wrote in dhcpd.conf

2008-11-27

TR-064 FAQs

這陣子在做 TR-064,順便將遇到的問題整理一下。

Reference :

1. What is the TR-064 ?

官方說法:『This Working Text will specify the method for configuring DSL CPE through software on PCs inside the LAN.』

CPE : 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

其實就是從 LAN 端對 IGD (Internet Gateway Device) 做設定的一套規格,其中包含要使用什麼 Protocol(XML/SOAP/HTTP、SSDP/HTTPU)、有哪些項目需要被設定(Device or Service)、每個項目中可以執行的動作(Action)、包含哪些設定值(StateVariables)等。

1.1 Protocol

image

上面這張圖是由 TR-064 Specification 中截取出來的,我們可以看到他的Protocol部份分為兩類:XML/SOAP/HTTP與SSDP/HTTPU。SSDP/HTTPU是針對區域網路中搜尋機器所使用的協定,XML/SOAP/HTTP則是在傳送資訊時使用。

1.2 The Model

TR-064中有制定自己的 Data model,它以 UPnP IGD 1.0 specification為基礎再多作延伸,增加XML schema與parameter的定義。下圖黑色部份為 UPnP IGD 中訂定的model,藍色虛線則為 TR-064 增加的部份。

image

 

1.3 Conclusion

TR-064 不是制定 protocol 的文件,而是一套由 DSL Forum 制定的規格,只要符合文件中所規範的事項,就可說是支援 TR-064。

 

p.s. 由於各家廠商對產品的要求不同,也有可能出現與規格不符的情況。

 

2. What differents between TR-064 and TR-069 ?

TR-069 : CPE WAN Management Protocol。

TR-069 規範了WAN端對機器做設定的Protocol,藉由 CPE 與 ACS (Auto-configuration Server)的溝通讓管理者可以透過WAN端做設定。在機器上會執行一支 TR-069的 client,ACS就靠這支程式做設定。但由於各家ACS廠商在設計上有些許不同,造成在A廠可以用的,移到B廠就不一定可以正常運作,通常ACS是由電信業者所掌握。

TR-064沒有使用特別的Protocol運作,延習了UPnP的架構,增加Authentication機制,在user端安裝CPE management application就可以對機器做設定。

 

3. How to implement the TR-064 on the CPE ?

Linux-IGD 是一套 open source 的 UPnP IGD Server。雖然目前對 UPnP IGD 1.0 的支援尚不完整,也不支援 TR-064,但是個不錯的切入點,可以加以擴充以支援 TR-064。Linux-IGD 需搭配 libupnp 做為對外溝通的介面,這部份亦缺乏TR-064規範的Authentication機制,需要額外增加。

 

4. How to verify your TR-064 ?

假如你使用上面第三項所描述的方法,那麼可以使用Intel 提供的 UPnP Tool( IntelToolsForUPnPTechnology_v2.zip ) 中的 Device Spy 來驗證,安裝前需要先安裝 .NET Framework 2.0。但要注意的是Device Spy 是以 UPnP 來做 Device 的設定,而不是完整支援 TR-064 規格。

 

若是自行開發,目前還沒找到適當的驗證工具,若有人有好的 Test tool 也請留言跟我說一下。

 

5. What happen when the Device Spy cannot show correctly (TR-064 implemented by libupnp and linux-igd) ?

5.1 out of boundary

在 linux-igd 中配置的 buffer size 不夠存放要傳送出來的資訊。除了自己編寫的XML內容外,傳出的封包還會包含 SOAP資訊。

5.2 XML format does not correct

檢查傳送出來的 XML 文件格式是否正確,基本上是在每個<device>下只會有一個<serviceList>,如果<device>中還有多個device,則要用<deviceList>包起來。

5.3 XML content not correct

曾經有遇到如果XML中的value沒有設值,Device Spy 無法正確顯示的情況。舉例來說,正確的應該要這樣:

<u:GetInfoResponse xmlns:u=\"urn:dslforum-org:service:DeviceInfo:1\">

<NewManufacturerName>Jason</NewManufacturerName>

</u:GetInfoResponse>

但如果寫成:

<u:GetInfoResponse xmlns:u=\"urn:dslforum-org:service:DeviceInfo:1\">

<NewManufacturerName></NewManufacturerName>

</u:GetInfoResponse>

可能無法正確顯示。

 

// TBC...........

6. What is locking mechanism (ConfigurationStarted and ConfigurationFinished) ?

7. How about security ?

7.1 Access restriction

7.2 SSL/TLS

2008-11-26

利用觸覺回饋設計改善觸控面板輸入體驗

DIGITIMES企劃
由於3C電子產品功能日趨多元,製造商必須尋求各種方法改善人機介面(Human-Computer Interface;HCI),觸控螢幕具直覺化操作與軟體彈性…等特性,及擁有精緻外觀與精密封裝的螢幕觸控介面,也因此大受歡迎!然而,上述觸控輸入裝置並未提供按鈕設置、及按下按鈕的觸覺確認機制,因此,在使用者互動及理解上反而造成障礙,影響產品操作效能,甚至於無法理解交易是否完成,相對使操作過程產生了負面影響…

觸控螢幕技術可以說是3C產品的顯學!自蘋果電腦(Apple)推出iPhone、iPod Touch觸控設計的手機與MP3播放器後,全球掀起一股觸控面板使用風潮,不管是3C產品或是原本就運用大量觸控技術的公用資訊站,沒有觸控技術整合似乎已經失去使用便利性。

 

即便觸控面板設計能使3C或公用資訊站這類電子裝置操作更簡便,但在某些應用場合中,觸控操作過程總是好像少了一點什麼感覺?尤其是沒有如實體按鍵、開關的觸感,而缺乏觸覺回饋功能所造成的問題,已足以澆熄業者將機械按鍵轉換為數位控制的意願。而上述問題最簡單的解決方法便是加入觸覺回饋功能!
觸控回饋功能亦稱作「彈力回饋」,可整合至無移動或低度移動的觸控介面中,像是固定式公用資訊站、公眾電腦…等設備。以Immersion推出的 TouchScreen系統為例,這項技術是透過獨特的反餽機制,使虛擬螢幕或圖形化面板按鈕能擁有如逼真按鍵的觸覺反餽感受,例如,在按下與放開虛擬按鈕時,面板系統會同時產生類似機械式按鈕觸覺,即可改善前述未搭配彈力回饋設計的觸控面板操作問題,更能增加其它使用功能(如按鍵時同時回饋操作音效、回饋反應…等)。
觸覺回饋運作原理 類似機械式按鈕觸感
為提供觸控面板具觸覺回饋功能,系統元件就必須依賴觸控輸入裝置的質量,但與其基本架構相同,大多透過1個致動器支援高速控制功能。例如,當使用者按下1個螢幕上的虛擬圖形按鈕時,彈力回饋系統即根據預設觸覺效果迅速驅動致動器(制動器產生類似行動電話內的來電震動馬達回饋反應)。
當使用者觸碰螢幕時,具觸覺反餽技術的觸控螢幕,會將觸按訊號傳送至觸控輸入裝置控制器,該控制器提供被接觸點的螢幕位置資訊。這個位置資訊將傳送到主控端應用,主控端應用再命令TouchSense控制器執行特定觸覺效果。
而該致動器震動時,觸控面板的圖形操作介面(User Interface;UI)亦會同時提供圖形按鈕移動觸覺,就像按下與放開的機械按鈕完整操作動作狀態。由於觸控輸入裝置產生震動時,不僅反應速度極快 (幾乎即時反餽),且震動位移幅度相當小,因此,觸覺回饋功能並不會干擾螢幕顯示畫面品質。

圖說:觸控螢幕搭配觸覺反餽技術運作邏輯。


圖說:TouchSense系統亦可整合至微處理器。
現今,若想讓具觸控操作技術的終端裝置支援1個觸控系統,對於處理器的運作負荷量來說,並不是太沈重的負荷,整合後亦可讓整個觸控流程與反餽反應表現更加順暢、即時,加上觸控輸入技術已十分普遍,市場上已有提供現成致動器的相關解決方案。
彈力觸控技術的觸控啟動控制功能,其最初開發假設為複製實體按鈕或開關的完整動態反應與效果。然而,人類手指的辨識(體驗)能力實際上並不如想像中高。經過數千小時研究實驗發現,若結合適度加速度,人類手指的神經元能偵測出極微幅的動作。即僅須0.1mm的微小震動動作、加上至少1.5gee的加速度反應,就能提供整個壓按機械按鍵、開關特有的回應手感反應。但1.5 gee加速度的低門檻,並不足以產生最佳觸覺回饋,反而需利用加速度與包含較強刺激的位移設定組合,才能產生更有效的壓按回饋體驗結果。
關於加速度與位移設定(可參照Immersion A300致動器加速度與時間曲線圖),透過「相位影像」(phase portrait)具體化。觀察A300加速度與位移相空間行為圖所示,當觸覺技術與觸控介面裝置成功完成電子機械整合後,即可產生相位影像。




至於觸覺震動或「效果」,整個觸按回饋系統亦可搭配聲音與顯示變化同時出現,甚至可強化觸按體驗的真實性,讓觸控螢幕也能有機械式按鍵、開關才有的壓按感受,創造更吸引人的多重感官經驗。從產生各種機械開關的按壓與推/拉效果,甚至是更複雜的非線性震動運作與模擬,各種觸覺效果皆能利用觸壓感應與致動器獨特的反餽模式被重塑呈現出來。
例如,呈現觸控螢幕所缺乏的機械壓按感受的致動器,可藉由變更頻率、波型、振幅與效果持續時間…等不同致動條件,讓這些回餽反應亦能支援各式使用者介面要求的不同呈現功能:
●短暫且細微的觸覺效果:可用來協助使用者尋找他們在鍵盤上的對應位置,用途類似電腦鍵盤J鍵與F鍵上的小凸點。
●常用功能按鈕:例如鍵盤上的Enter、Start、Back、Next…等重要按鍵,可提供獨特觸覺反餽,並呈現不易出錯的特殊反餽行為確認機制,同時協助警告使用者已經按錯按鍵!
●快轉與回轉…等控制功能:可依速度增加或減少,產生微幅震動效果。
●拖曳清單捲軸滑桿效果:可在經過每個選項時,搭配滴答聲或止動感覺反餽效果,提供使用者更多的控制手感。
彈性與高效率的整合
理論上,上述觸按反餽技術可運用在各式尺寸觸控式輸入裝置,甚至整合觸控面板與處理器搭配設計,檢視Immersion目前的相關解決方案,Immersion現僅支援對角線2.5至36.0吋的螢幕與面板應用。
觀察Immersion系統架構內容,當業者欲設計具觸覺反餽技術的觸控控制功能時,應考量如下設計關鍵:
●控制軟體:控制軟體可以安裝在1個專屬、或現有的微處理器內,或搭配Immersion提供的控制機板上實現此功能。
●致動器:其實致動器即為現貨供應的偏軸轉動慣量(Eccentric Rotating Mass;ERM)元件,這也可以式Immersion設計的裝置元件。
●觸覺效果元件庫:觸覺效果元件庫事實上是將各式按鍵觸覺效果,逐一轉為數位化反餽資料,將資料彙整、編碼架構專屬觸感反餽模擬動作資料庫。
●應用程式介面(API):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為系統軟體開發,可直接在程式中應用、呼叫各種觸覺效果,藉以簡化反餽觸控螢幕設計,讓功能邏輯在產品上更容易完成,並增加開發效能的程式介面設計。
Immersion即提供3種TouchSense整合套件,此可開發者快速開發各種尺寸觸控輸入裝置原型方案。整合套件中包含致動器樣本、已安裝軟體的控制機板、參考設計概要、機械與電子整合指南與軟體開發套件…等必備工具與文件。
控制軟體:

在常見的觸控反餽系統設計中,若產品開發者選擇使用電路板設計,則有2種模式可供選擇,包括透過RS-232或USB介面進行連接。如果選擇嵌入型方案(如將控制軟體直接與處理器整合),則可選擇TouchSense執行時可執行程式。
致動器:

致動器的尺寸及種類,將影響其可支援的觸控螢幕尺寸,例如小尺寸的行動裝置,可選用體積小巧、功率較低的省電型致動器;大型螢幕(如公眾顯示器、公用資訊站…等)觸控反餽設計中,所使用的致動器體積與反餽功率自然不能太低。
觸控輸入裝置的大小將影響致動器尺寸與規格!根據質量、組裝方法、成本、空間、功耗與觸覺效果呈現細節決定。根據經驗法則,超過9或10吋的觸控式輸入裝置,若想呈現高品質的觸按反餽效果,設計中至少需要1個Immersion橫向致動器,至於小於6吋的觸控式輸入裝置,則應採行ERM慣性致動器,介於7 至9吋尺寸的觸控裝置設計,則可選擇上述2種致動器搭配使用,但仍鬚根據裝置整體功耗、尺寸、功能…等要求進行零組件選擇。

圖說:Immersion的A300 TouchSense橫向致動器長度為40 -95mm。(Immersion)

圖說:ERM致動器外觀設計通常較為小巧,以圖中產品為例,長度常為14-25mm間。(Sanyo DC Micro Motors)
觸覺效果元件庫:

觸覺效果元件庫包括各種觸壓、觸按反餽效果,是讓使用者能明確分辨各種按鍵控制效果的重要設計內容!這將關係到終端產品的差異化與實用性。觸覺系統可讓研發者透過更便利的方法,實際感受各種效果,然後再選擇最符合特定應用需求的呈現效果,把複雜的觸按反餽設計整合到使用者介面中。觸覺效果元件庫設計時應充分考量人體觸碰產生的震動波型與生理學反應,並針對常見使用狀況在回饋效果反應進行最佳化設計。
應用程式介面(API):
TouchSense API可用來從主應用程式呼叫觸覺效果。TouchSense軟體開發套件內含大量程式開發選項,包括Windows Active-X控制項、1個原始碼形式的跨平台API及搭配客制化介面的通訊支援方案。此外,另提供大量範例程式碼,與加入主應用程式中的觸覺回饋功能的全部流程描述也包含在內。
設計的時間與成本
以TouchSense套件為例,如果開發商品想用最短時間整合觸按反餽效果技術,亦可選擇參考整合流程設計指南,例如,Immersion與整合業者經常共同支援更快的開發原形與搭配系統彈性設計,相關整合設計通常僅需1週或更短時間內即可完成軟/硬體原型開發。


圖說:配置與組裝致動器的設計結構。
針對不同應用與市場 評估觸覺回饋功能
針對不同應用與市場,產品開發者應選擇不同觸按回饋功能設計,而觸控螢幕顯示單位及應用實例,則可提供1個最簡單、快速的產品開發途徑,亦能協助廠商評估整合觸覺回饋功能的觸控式螢幕,是否能改善既有產品的操作功能。
雖然結合觸覺回饋功能的觸控螢幕與數位控制才剛進入市場,但它們已在改善HCI(Human-Computer Interface)人機操作介面,及提供更直覺、更吸引人與更滿意的觸控經驗。(本文由Immersion觸控介面產品部門提供)

2008-11-25

LED 的歷史

[Via Make via Geeks are Sexy]

我想大家對LED都不陌生,現在生活中可說是隨處可見,但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歷史呢?你知道這東西其實也是"意外"之下的產物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MAKE presents: The LED from make magazine on Vimeo.

超低耗電、不發熱的光學晶片可望誕生

超低耗電、不發熱的光學晶片可望誕生

傳統的知識認為,只要資料是以電荷的型態被儲存,CMOS技術對電子晶片來說仍是王道;但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超低耗電的替代方案,使用雷射光將資料編碼,成為絕緣體內的激子(excitons)。如果實驗成功,這個新發現的光學現象就能讓人們透過雷射光,在絕緣晶體內儲存資料。

「目前這仍只是理論,因此我們要透過實驗來證實這個理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學系教授Alexander Kaplan表示:「如果我們是正確的,將可解決半導體製程不斷微縮所產生的發熱問題。」

Kaplan 表示,經過精心排列的特定原子、分子或量子點晶格/陣列,經由雷射光點亮,就能產生打破Lorentz-Lorenz理論限制的奈米級組織層 (strata)。所謂的Lorentz-Lorenz理論主要是指絕緣體內的原子不可能發生局部編碼狀態(local encoding);而Kaplan表示他的團隊已經發現了一種客製化絕緣體內奈米級結構的方法,讓它們能儲存資料並「感覺」到週遭環境。

在Kaplan的研究中。雷射光能以相對較低的功率,促成不同形式刺激(excitatio)狀態的區域性資料編碼,並使晶體狀晶格內部的電子維持不動;然後再度透過雷射將晶格內的狀態改變成非線性的模式。

這種方法能用雷射光控制資料的讀寫,並因此產生低功耗的奈米及記憶體細胞或邏輯元素;不過這種方法會有像是揮發性電子記憶體會因斷電而失去所儲存資料的效應,也就是當雷射光關掉的時候,晶格內的原子就會回到原始的狀態。

Kaplan表示,這種限制跟一般的電子元件如RAM、邏輯元件一樣,必須依靠電力來保持它們的狀態。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也可以用於製造原子級的感測器,除非使用雷射光來讀取,不然不耗電。

(參考原文:Optical chips said to run cooler, pack more bits,by R. Colin Johnson)

TI與Fulton聯手為可攜式產品開發無線充電技術

TI與Fulton聯手為可攜式產品開發無線充電技術

德州儀器(TI)宣佈與Fulton Innovation聯手加速該公司無線充電技術的開發,以實現對可攜式裝置的無電充電。Fulton是Amway Corporation旗下子公司,其電耦合充電技術(eCoupled)已經開發多年,適合各種低、中、高功率的應用,包括手機、筆記型電腦等可重覆充電的裝置。

該項技術利用一個電感耦合(inductively coupled)電源電路傳送電力並進行通訊,可動態地調整運作,以因應所感應到的待充電裝置所需。TI表示可協助Fulton設計出低成本、節省電路板空間和縮短產品上市時間的裝置。兩家公司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在2009年推出整合TI晶片和Fulton電耦合充電技術的終端產品。

上述的IC解決方案將被用於打造一款可同時對多個裝置充電的電源供應設備,即使待充電設備的電壓不同也沒問題。TI電池管理解決方案部門主管Masoud Beheshti表示:「我們十分期待用我們的充電和電源管理產品,為各類不同可攜式應用提供基於耦合充電技術的解決方案。」

今年稍早,Fulton收購無線充電技術新創公司Splashpower,以壯大自己在無線充電領域的實力;但收購價格未公開。

(參考原文:TI, Fulton power up for wireless power,by John Walko)

2008-09-26

[未來] 視頻發展趨勢

看了一篇關於"視頻發展趨勢"的報導,還挺有探討性的,貼出來討論一下。

轉自 : 【視頻】電視機在HDTV「之後」是瞄準更清晰還是3D?

【日經BP社報導】「電視已從從黑白、彩色電視發展到了數字HDTV。之後是什麼呢……?」有多少人能自信地回答這個問題?
日本電視廠商的技術人員大概多數會回答:「4K×2K或8K×4K的高清電視」。然而最近,日本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電視發展卻逐漸偏離了這一方向。
《日經電子》9月22日號特輯在「3D顯示器,第3次整裝待發」一文中作了詳細介紹,現在,以美國為中心,再現立體視頻的電影作品(3D電影)正在迅速增加,全球能夠放映3D電影的電影院也達到了數千張螢幕的規模(參閱本站報導)。不光是電影,美國好萊塢的整個電影產業最近已經開始有組織地推動電視、藍光光盤等數字家電支持3D。從美國國內的新聞報導看:「之後到來的是3D顯示器,而不是定義模糊的高清」的聲浪日漸增強。
在電影產業的「壓力」之下,電視廠商群體也邁出了制定3D電影標準的步伐。日本的索尼和三菱電機加入了由荷蘭飛利浦(Philips)、韓國三星電子成立的「3D@Home Consortium」。這股熱潮也在湧向日本,日本BS放送的BS數字電視頻道「BS11」已於2007年12月啟動了面向專用電視的3D電視播出服務。
這是第幾次熱潮?
當然,呼籲冷靜對待此次熱潮的呼聲也不在少數。3D熱過去曾多次出現。雖然多數看法認為這是第3次,但也有看法認為「小熱潮還要多」。但不論哪一次,都有相關人士體味到熱潮退去時的淒涼。
比方說,在40歲左右或年齡更大的人群中,大概有人會記得1974年在日本電視系列播出的「綠野仙蹤」。筆者也還有模糊的印象。以觀眾在眼鏡上粘貼紅、藍玻璃紙的「補色」方式,在電視上播出了這部3D視頻。但好景不長,此後再無下文。
經常被看作3D熱短壽原因的有以下幾點:(1)技術繁多;(2)技術不成熟;(3)內容短缺。關於(1),目前技術混亂的局面更加嚴重,技術大體可分為6種以上。安裝方法的差別更在10倍以上。關於(2),通過在網上查詢觀眾對1974年綠野仙蹤的感想,一些觀眾表示:「就算戴上眼鏡也看不出是立體」。(3)夏普2002年上市的3D視頻手機及個人電腦常受指責。這類產品雖然安裝了將2D視頻轉換為3D的軟件,但未能與內容產業有機結合。
就(1)的技術繁多另作別論,這次的情況似乎有所不同。現如今,技術雖然還處於發展階段,但3D視頻已經達到了可以觀賞的水平。如上所述,以好萊塢電影為中心,內容的規模遠遠超過以往,3D電影不斷增加。內容產業正在向增加3D電影院、推動數字家電支持3D的方向發展。
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開發不再是單個廠商的行動,而是正在形成巨大的潮流。日本總務省、NHK放送技術研究所、信息通信研究機構(NICT)等成立的「超臨場感交流產學官論壇(URCF)」在最近發佈的開發藍圖中指出:「要在2020年正式啟動3D電視播出」。對於NHK等機構,啟動3D電視播出需要非常廣泛的標準化和觀眾的認知度,由此可見,2020年是一個相當積極的數字。
幸運的是,對於文章開頭提到的電視是向更清晰,還是向3D化發展,並不需要二選一抉擇。因為對於實現更自然的3D視頻,顯示器的大幅度高清化不可或缺。但是,如果把開發方向限定為高清化,日本的顯示器技術恐怕會偏離海外潮流,呈「孤島化」。(記者:野澤 哲生)

 

然而不只是電視方面,相機方面也有想同的問題。最近 Fuji 推出一款 3D 相機概念機,是否會改變相機的發展方向,或是另創一系列呢?現在相機不斷提升畫素,事實上已經夠高了,再不斷提升的意義又在哪裡?若以DC來說,感光元件就是那麼小,基本問題無法改善,高畫素也不見得會比較好。

 

 

其他文章:

[未來] 走到哪,看到哪 -- 無所不在的電視

Panda : Open Source 網路影音平台

Mozilla 表示不擔心 Chrome

首款中國自主研發多核心CPU即將問世

2008-09-19

[未來] 走到哪,看到哪 -- 無所不在的電視

[via : DTV晶片業者要讓「電視無所不在」]

 

或許哪一天連捷運的窗戶都會變顯示器了。以下是電子工程雜誌的內容:

如果你還認為行動電視是供手機專用的話就落伍了,雖然行動電視晶片仍大量地在手機上得到了應用,很多晶片供應商已經開始轉向為其產品尋找其他潛在的應用領域──尤其是手機之外,那些相關利益和技術停滯不前的領域。

行動電視晶片業者Siano Mobile Silicon執行長Alon Ironi表示,新的行動電視應用商機涵蓋數位相框、音樂盒、MP3播放器,以及筆記型電腦、可攜式導航系統。儘管新的商機並不意味著如同在手機上應用的那樣規模巨大,但Ironi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行動電視無所不在,每個具有液晶顯示螢幕的可攜式設備都將有收看數位電視的功能。」

別小看Ironi所言之“電視無所不在”理論潛力,不必公佈財報的未上市私人企業Siano執行長宣稱,該公司今年營收預計「比去年成長7倍」。Ironi 認為,該公司的成長很大一部份要歸功於種類繁多的消費性電子設備:「行動數位電視正廣泛地整合在各種資訊娛樂設備中。」

Siano 將於歐洲舉行的國際廣播大會(IBC)上發表幾款新型消費性產品,包括具有GPS和DVB-H行動電視接收機的摩托羅拉(Motorola)品牌觸控螢幕個人電視,以及中國最大數位電視製造商同洲(Coship)結合GPS與DVB-T功能的設備,以及AvMap為Peugeot跑車上的Geosat 6 Phone TV車內機,還有Hauppauge基於DVB-T數位電視服務的新款USB“迷你棒(mini stick)”。


AvMap的Geosat 6手機電視,基於Siano的行動電視接收器和天線晶片,為用戶提供了行動電視、先進的GPS導航、三頻GSM手機、酒精檢測以及多媒體播放器等功能。該產品將配備在Peugeot的跑車上

Siano的執行長還指出,所有這些消費性可攜式產品都具備相同的尺寸與功能,連接這些行動設備的底層執行緒(underlying threads)是相似的,這使得整合行動電視起來很容易。

密切觀察全球行動電視標準發展

在尋求新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設計之同時,Ironi也密切關注全球手機市場;他時時追蹤行動電視手機市場的發展趨勢,並評估何者為最熱門、最有可能為 Siano帶來成長機會的行動電視標準。對Siano這樣一家提供支援世界不同地區、不同行動電視標準之晶片的供應商來說,擁有這樣的敏銳度十分重要。

目前在Ironi的計分表上顯示,歐洲數位電視標準DVB-T是該公司的頭號發展商機;他也表示,中國CMMB標準的發展速度逐漸超越DVB-T,令人驚訝。此外韓國的T-DMB與日本的ISDB-T亦表現不俗;令人憂心的是,DVB-H有落後之勢。

Ironi認為:「除非DVB-H能在2009年第一季或第二季發展到第一等級,否則我認為DVB-T將取而代之。」

至於美國的行動電視市場,Ironi表示曾仔細觀察過MediaFLO、DVB-SH和ATSC-M/H這三個標準;其中ATSC-M/H是未來的標準,允許使用行動設備接收現有的ATSC數位電視廣播訊號。而在上述三個美國市場競爭標準中,Siano認為DVB-SH很有可能獲勝,其優勢在於該標準可以透過衛星覆蓋整個美國,支援該標準的基礎設備目前已經開始部署。

不過,對於高通(Qualcomm)提出的 MediaFLO,Ironi表示:「高通恐怕找不到著力點,因為Verizon和AT&T都對該標準視而不見。」採用MediaFLO得支付每月15美元月租費,這不是個小數目,並且廠商也沒打算將MediaFLO行動電視功能整合在他們的主流手機中。

Ironi也觀察到,ATSC-M/H可能有些機會,但該標準的基礎設備是個問題。ATSC-M/H背後的核心思想是允許手機用戶在現有的ATSC標準下收看地面數位電視節目,但那需要更多的基礎設備來使得行動接收更加便利,而現在看來相關業者都對此興趣缺缺。

(參考原文: New mission: Adding digital TV to every portable screen,by Junko Yoshida)

 

其他文章:

Panda : Open Source 網路影音平台

Mozilla 表示不擔心 Chrome

首款中國自主研發多核心CPU即將問世

[Browser] Google 推出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2008-09-18

Panda : Open Source 網路影音平台

 

Panda 是一個網路影音的解決方案,而且它是 open source 的。跟一般常見的影音平台不同的是,它不只支援影音編碼的動作,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動作(從上傳一直到撥放)。它使用了REST API讓用戶可以快速建構自己的影音平台。

 

Panda 有以下幾個特點:

‧對 Amazon's Web Services 的 EC2, S3, SimpleDB 有完整的支援

‧所有東西都包裝在 Merb 程式中

‧支援多種影音格式

Panda gem 提供與 Ruby 的無痛整合 (在 Rails 與 Merb )

‧影音方便管理

 

由於跟 Amazon 的完整相容,Panda 可以藉由 Amazon 的 web services 達成目前當紅的雲端運算技術。程式本身執行在客戶自己的 EC2 instance上,這個 instance 已經先將 FFmpeg 與 codec 安裝好;使用 SimpleDB 儲存所有的影音資料、編碼資料、帳號等;而上傳後經過編碼的影音檔案則儲存在 S3 中。

 

下圖介紹它的處理流程:

 

1. 用 iframe 或跳出視窗顯示上傳頁面

2. 影音上傳(利用 AJax 顯示進度) 

3. 編碼完成呼叫 callback function

4. 撥放影音

 

想瞭解更多 Panda 相關資訊,可以到他們的網站看看,裡面有提供完整的說明。

 

其他文章:

Mozilla 表示不擔心 Chrome

首款中國自主研發多核心CPU即將問世

[Browser] Google 推出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動物] 狗是如何喝水的?

 

2008-09-03

Mozilla 表示不擔心 Chrome

[via : Mozilla Not Worried About Google Browser ]

 

正如上一篇所說,Google Chrome 的推出,可能會影響到其他瀏覽器的市場。GIGAOM 訪問了 Mozilla CEO John Lilly 關於 Google Chrome 對 Firefox 是否會造成影響,Lilly 表示暫時還不擔心。

 

Lilly 表示,『確實,在這個市場中有新的產品加入勢必會造成競爭,而他們也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

 

微軟目前在瀏覽器市場約佔72%的比率,Google 想要拓展他的網路業務,開發自有瀏覽器是必要的。Lilly 說:『他們開發瀏覽器一點也不另人意外,Google 在他們的業務上做了相當多的事(像伺服器、能源等)。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做出更好的瀏覽器。』

 

Lilly 也指出,目前大部份的競爭者 (微軟、蘋果、Google)都還有其他的業務,然而對 MOzilla 而言,Firefox 則是唯一的。

 

『我們唯一的任務就是讓它變的更好。』Lilly 表示。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20億的用戶,也有許多團隊在開發瀏覽器,因此 Lilly 認為目前還不用擔心 Chrome 的威脅。『我真的不瞭解他怎麼會影響我們。』這是 Lilly  的看法。

 

保持著旁觀的態度是十分正確的,畢竟瀏覽器的戰爭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分出勝負。事實上 Google 到目前推出許多服務,也沒有一舉攻下市場的狀況發生。 Chrome 已經放出試用版,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他的能耐。

 

Windows 版的 Google 瀏覽器 (試用版)

Google 瀏覽器採用極簡設計,專門提供更快速、簡單且安全的方式,讓您在存取網路時更直接輕鬆。

一個方塊,無所不包
在網址列中輸入即可同時取得有關搜尋與網頁的建議。

為您最喜愛的網站建立縮圖
在新分頁上以最快的速度立刻開啟您最喜愛的網頁。

為您的應用程式建立捷徑
使用桌面捷徑來啟動您最喜愛的網頁應用程式。

 

其他文章:

首款中國自主研發多核心CPU即將問世

[Browser] Google 推出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動物] 狗是如何喝水的?

家庭醫生:Dr. Touch

 

首款中國自主研發多核心CPU即將問世

[via : 首款中國自主研發多核心CPU即將問世 ]

 

中國的興起不是新聞,大多數的人都相信總有一天中國會取代美國,但他們的科技究竟有沒有達到世界水平呢?下面這則新聞各方褒貶不一,不過在 Intel 與 Microsoft 幾乎獨佔 PC 市場的情況下,中國大陸的 自主 CPU + Linux 是否能與之抗橫?我相信時間還沒到,但總要有第一步,跨出第一步後才有未來可言,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中國的研究人員正全力打造首款自主研發多核心微處理器──Godson;該款處理器具有4到8個核心,預期可在未來的幾個月內完成投片。中國並希望能在2010年推出採用Godson CPU、每秒鐘可完成千兆次浮點運算(petaflops)的高性能電腦。

根據中國中科院運算所副所長徐志偉的介紹,Godson-3的4核心版本預計在年底完成投片,8核心版本則計劃在2009年進行投片;他是在八月底於美國加州舉行的Hot Chips會議上,發表了關於Godson-3架構的論文。

4 核心與8核心版本的Godson-3都採用65 nm製程,時脈速度為1 GHz。設計採用分佈式可擴展的架構,具有可重構(reconfigurable)的CPU核心及L2緩衝記憶體。該元件主要針對低功耗消費性電子產品應用──根據徐的介紹,4核心版本的功耗為10W,而8核心為20W。該設計採用MIPS64核心,還有200多個額外指令用於X86二進制翻譯和多媒體加速。

徐並未透露Godson-3實現大規模量產的具體時間表,但表示中國的目標是到2010年完成基於Godson-3的千兆次浮點運算系統。他還介紹指出,Godson-3也將用於兆次浮點運算(teraflps)的桌上型電腦。

Godson處理器也被稱為龍芯(Loongson)。根據2007年三月公佈的協議,將由意法半導體(ST)進行生產和市場推廣。2002年由中國政府扶持的神州龍芯積體電路設計有限公司(BLX IC Design Corp.)發佈了最初的32位元Godson-1處理器。在2005年初,BLX又發佈了64位元的CPU。此後,陸續完成了多個Godson-2的升級版本,根據徐的介紹,每個版本均比其前一版本的性能提高兩倍。

2007年,中國的PC製造商中科夢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 (ZhongKe Menglan Electronics Technology)開始向學校和政府出售基於Godson的低成本電腦,因此該元件獲得了大量產的機會。徐介紹說,Godson計畫的目標之一就是向龐大的中國電子市場供貨。

明年中國計劃推出Godson-2H,這一產品在CPU功能中還整合了繪圖處理功能,並將南北橋功能都整合在一顆系統級晶片(SoC)中;徐表示:「我們將向用戶提供非常簡潔的設計。」

Godson-3主要基於低漏電製程,具有手動閘控時脈和電源管理的特點,例如模組級閘控時脈、頻率擴展和溫度感應等功能。

徐介紹說,目前負責Godson處理器研發的團隊有大約300人,其中約200人進行硬體研究,約100人從事軟體研究。

(參考原文: China readies first multicore Godson CPUs,by Dylan McGrath)

 

技術開發不一定要從頭到尾自己來,吸收別人的知識經驗再加以內化,開發更好的產品也是一種方法。中國大陸起步晚,但相對他處於一個資訊取得極為容易的世代。迅速的爬升到與其他人相同高度,再來就要看根基穩不穩固,實力堅不堅強,否則就只是氣泡而已。

 

 

 

其他文章:

[Browser] Google 推出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動物] 狗是如何喝水的?

家庭醫生:Dr. Touch

日方開發出雙面式觸控螢幕

 

2008-09-02

[Browser] Google 推出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via : CrunchBase]

 

早上一開啟 google reader 就知道今天網路屆最熱門的新聞非 Google Chrome 莫屬了。正如同 Google 一項的風格,這次發表也用了些有趣的方式:漫畫書。這本書不像傳統的文章死死板板,而是利用漫畫來介紹 Google Chrome 的使用與功能。

 

從前一陣子的 Firefox 3.0、IE 7、Safari等瀏覽器推出,形成一場瀏覽器市佔率大戰,雖然 IE 仍然約有 72 % 的使用者,但 Firefox 也打了一場漂亮著戰爭。事實上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IE 8 beta 的推出,加上 Google Chrome 發表,勢必將再引起另一場市場爭奪戰。

 

雖然我並不常用 IE,但不可否認他跟 OS 結合帶來的優勢,只要 Windows 還有一定的市佔率,相信 IE 的市場應該不容易被打下來。相對的,使用 Firefox 的使用者,很可能會想試用 Google Chrome,這麼一來將會造成 Firefox 的用戶被搶走。也就是說,接下來的戰爭,或許會對 IE 造成一些衝擊,但其他各家瀏覽器也要特別注意。

 

Google Chrome 也是 open source 的瀏覽器,裡面也採用Apple WebKit 與 Mozilla's Firefox 的一些元件,有興趣的可以去下載來研究。Google Chrome與 IE 最大的不同是一個有 OS 加持,另一個有網路服務撐腰,當 Chrome 可以直接連結到 Google 的各項服務,那就有一定的競爭力。正如 Google 所說,『我們是做網路服務的,因此有自己的瀏覽器也是很合理的。』(這是學星爺的嗎?)

 

 

其他文章:

[動物] 狗是如何喝水的?

家庭醫生:Dr. Touch

日方開發出雙面式觸控螢幕

無線新標準:802.11r

 

2008-09-01

[動物] 狗是如何喝水的?

[ via : Dog Tongue Science ]

 

在繼續往下看之前,請先想想:在你心中,狗是怎麼喝水的呢?

 

在我原本的認知,牠們會把舌頭伸到水中,然後形成一個像湯匙一樣的形狀把水捲起來喝掉。但事實如何呢?影片中用高速攝影機拍攝,並用慢動作撥放,讓我們瞭解狗是怎麼喝水的。

 

 

 

 

其他文章:

家庭醫生:Dr. Touch

日方開發出雙面式觸控螢幕

無線新標準:802.11r

微軟,你好大的官威阿!

 

[轉] 瑞士發明可更準確預測天氣的新式3D雷達系統

[via : 瑞士發明可更準確預測天氣的新式3D雷達系統 ]

 

相信很多人都有看了氣象報導確感覺被騙的經驗,瑞士新發明的這款預測器,不知道能不能有效提高準確度。

都卜勒雷達(Doppler radar)是偵測天氣狀況常用的裝置,尤其適用於觀察雨雲;但這種環繞著水平旋轉燈號的裝置,卻少了收集垂直面資訊的功能,因此若要獲得更可靠的資訊,就得使用攜帶另一種雷達的氣象探測氣球,來確認雨雲的結構或不同海拔高度的氣候。

為改善以上的缺點,瑞士研究機構(Ecole Polytechnique Fdrale de Lausanne,EPFL)宣佈製作出了一種可淘汰舊式氣象探測氣球的新裝置;該新裝置配備了一套可垂直地進行光線定向與測距的雷射雷達系統(lidar),號稱可即時性掃描達10公里範圍的天空。

這款號稱世界首套配備3D雷射雷達的天氣預報量測系統,日前也在瑞士國家氣象單位的介紹亮相後,將正式提供服務。該雷射雷達系統每分鐘會垂直發射30次以提供連續性的大氣資訊;若沒有配備這種雷射雷達,一天得放好幾次氣象探測氣球來擷取垂直高度資訊,花費數分鐘到數小時的時間。

雷射雷達系統通常必須時時校準以維持其精確度,但根據EPFL的說法,新系統具備自我校準的功能。經過測試,該雷射雷達系統完全不需要手動校準,甚至長達數月的時間。而除了將在瑞士負責氣象偵測,該系統也將加入一個學術網路,將取得的資訊提供全球科學家使用。

(參考原文:3-D lidar said to detect weather conditions,by R. Colin Johnson)

 

人類對天氣著掌控還是非常的不準確,常常氣象台說只有10%的下雨機率,還是下雨了。希望這種裝置的發明,能讓預報的準確度更高,如此一來要安排一切活動都會方便許多。

 

 

其他文章:

[醫學] 雷射治療 -- 腦瘤

家庭醫生:Dr. Touch

日方開發出雙面式觸控螢幕

無線新標準:802.11r

[醫學] 雷射治療 -- 腦瘤

[via : French doctors use laser to destroy brain tumor in conscious patient ]

 

法國醫生最近採用一種針對尚有意識的腦瘤患者的雷射手術。手術利用MRI與電腦雷射裝置引導探針到腫瘤的位置,接著將雷射光纖透過 3mm的洞深入腦部進行手術,當使用雷射將腫瘤細胞燒死後就可以取出,而患者稍作休息即可回家,整個過程不用一天。

 

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譯,但跟據臨床實驗,這些接受手術的患者有半數以上在接下來的九個月內都完全沒有受到癌細胞的侵擾。這個法國團隊表示接下來將投入200萬歐元持續研究,如果研究狀況良好,說不定將來這可以解決病患的痛苦。

 

 

其他文章:

家庭醫生:Dr. Touch

日方開發出雙面式觸控螢幕

無線新標準:802.11r

微軟,你好大的官威阿!

 

2008-08-31

家庭醫生:Dr. Touch

[via : Doctor Touch from LG CNS and Intel ]

Dr. Touch (ntel® Health PHS5000)是 LG 與 Intel共同研發的家庭醫療產品。可以幫忙監控我們的身體狀況,以簡易的圖表告訴我們身體各種數值的狀態。這在一些慢性疾病上十分有幫助,像是糖尿病人要隨時監控血糖值,瞭解最近的改變狀態。

如果讓我們瞭解以外,也可將資料提供給醫生做為參考。在漸漸邁向老年化的現在,這算是家中不可或缺的醫療產品。

其他文章:

日方開發出雙面式觸控螢幕

無線新標準:802.11r

微軟,你好大的官威阿!

薄還要更薄!! Sony 40" LCD 只有 9.9 mm

日方開發出雙面式觸控螢幕

[via : Japanese company develops double-sided touchscreen ]

 

自從 Microsft 與 Apple 相繼推出多項多點觸控螢幕產品,這陣子觸控螢幕廣受一般民眾注意,各大廠商當然也不會錯過這機會。

日本寺岡精工在東京舉行的Sign & Display Show 2008上發表一款他們自行開發的雙面觸控式螢幕。這半透明的螢幕將可以提供觸控螢幕更大的應用空間,讓我們繼續期待更加方便的觸控螢幕誕生。

 

其他文章:

無線新標準:802.11r

微軟,你好大的官威阿!

薄還要更薄!! Sony 40" LCD 只有 9.9 mm

超強 USB 傳輸線

 

2008-08-30

無線新標準:802.11r

[via : Wi-Fi Gets a Roaming Standard — 802.11r ]

 

在 802.11n 尚未正式通過的時候,IEEE 提出了無線新標準:802.11r,這項標準主要是針對移動中的無線裝置,他要求在不同無線熱點之間切換的速度必須在0.05秒以內完成,即使是安全連線也一樣。這幫助了無線環境的建構,符合這項標準也表示未來有可能在車中透過 VoIP 電話進行會議。

 

其他文章:

微軟,你好大的官威阿!

薄還要更薄!! Sony 40" LCD 只有 9.9 mm

超強 USB 傳輸線

鼻子沐浴乳架

 

 

2008-08-29

微軟,你好大的官威阿!

[via : Jesus Tries to Save Your Soul But Windows Stops Him ]

 

請注意看畫面中的顯示板,GIZMODO 給這篇文章下了個很不錯的標題: "Jesus Tries to Save Your Soul But Windows Stops Him ",翻成中文大概是說:『上帝試著去救贖你的靈魂,但微軟阻止了祂。』看來繼奧運當機事件之後,微軟越來越囂張了阿。

 

P.S. 以上純屬搞笑,沒有對任何信仰或公司不滿的意思。

 

其他文章:

薄還要更薄!! Sony 40" LCD 只有 9.9 mm

超強 USB 傳輸線

鼻子沐浴乳架

藍光 NAS

 

薄還要更薄!! Sony 40" LCD 只有 9.9 mm

[ via : Sony's KDL-40ZX1, a 40-inch LCD HDTV Only 9.9mm Thin ]

 

Sony 推出 KDL-40ZX1 LCD 螢幕,厚度只有9.9 mm,薄到個很扯的地步。這款螢幕本身只有一個 HDMI 接頭,而影像傳輸可以靠另一個無線盒透過一個 5GHz 的頻道來傳送 120 Hz, 1080p 到 1080i 的影像。這符合之前所制定的 WHDM 規格。無線盒本身有 3 個 HDMI 接頭,S 端子, VGA,USB,滑鼠,網路孔。所有的設定操作介面都像是 PS 一樣。

 

不到一公分的厚度,讓空間的利用更有彈性。無線傳輸可以避免到處都是線材,加上網路孔,剛剛還看到有某家廠商電視內建有 1 TB 硬碟,要不就是內建連上 YouTube 的功能,看來未來電視形態已經逐漸成形。

 

20080828002328_000120080820205341_000120080828002153_000120080828002245_000120080820204404_0001

 

 

其他文章:

超強 USB 傳輸線

鼻子沐浴乳架

藍光 NAS

雷射武器最快2016年完成

 

2008-08-28

超強 USB 傳輸線

[via : USB Targus Mobile Data Transfer Cable ]

以往當我們兩台電腦要交換資料時有幾個方法,最常使用的就是網路、USB隨身碟、光碟片等。但現在有另一項新的選擇:USB 傳輸線。

 

這條看起來像是一般 USB 傳輸線的東西到底有什麼特別呢?其實是他可以直接連接兩台電腦,讓兩台電腦互相傳輸資料。現在大部份的電腦都配有 USB 插孔,因此有了這條線,你就可以到處跟別人 copy 東西,非常的方便。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就是把 USB 接在一起。如果你是這樣認為的,可以去光華買一條兩頭都是公頭的 USB 線,把兩台電腦接在一起看看能不能傳,不過燒掉不是我的錯。

 

USB 裝置區分成 host 跟 device,一般電腦都是 host,當 device 接上就可以直接供電並溝通。但若兩台 host 相連,兩邊同時供電,那就很危險了。事實上現在也有幾種方式可以讓兩台電腦互傳資料,一種是將其中一台設定為 device,那麼就有機會可以連接起來,不過這種方法牽涉到驅動程式,很麻煩;另一種是買一條 USB to USB 快捷線,傳統的 USB to USB 快捷線是中間有個晶片,而連接的兩台電腦都要安裝他的程式,兩邊都啟動後就可以傳輸資料,我猜是兩邊的電腦會跟晶片做溝通,決定哪邊要當 device。

 

而現在要說的這一款傳輸線算是傳統快捷線的改良,它不再需要安裝任何程式,只要把線接上,所有的軟體都內嵌在晶片中,晶片自動會處理,真的是即插即用。

 

對我而言,利用網路傳輸是最方便的,速度又快。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設定網路環境,那這東西就還蠻方便的。

 

 

其他文章:

鼻子沐浴乳架

藍光 NAS

雷射武器最快2016年完成

太扯了!感應帽

 

 

鼻子沐浴乳架

 

[via : Nose Shower Gel Dispenser ]

不太確定這東西正確名字應該是什麼,不過應該很多人都看過,就是把沐浴乳裝進去,要用的時候按一下就會出來。通常也會拿來裝洗髮乳,掛在牆上還蠻好用的。不過這個造型,真不知道該說他聰明還是噁心,竟然會想出這種樣子。

 

 

 

其他文章:

藍光 NAS

雷射武器最快2016年完成

太扯了!感應帽

MIT 開發微電池

 

藍光 NAS

[via : LG's N4B1 NAS auto-archives your junk to Blu-ray ]

LG N4B1 是台 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比較市面上的NAS,他多了一項十分特別的功能:燒錄藍光片。因為工作的關係,看了不少台 NAS,這還是第一台配備了燒錄機的機種。配備燒錄機有什麼好處呢?一來可以將資料定期燒錄到光碟中,不怕因為硬碟損毀而造成重要資料遺失;另一方面也可以當成 DVD palyer,可以透過 USB喇叭撥放音樂,如果增加 AV out 還可以直接連接電視。透過 BT 抓下來的影片,可以直接欣賞,或直接燒錄。

 

我不確定這台 NAS 有沒有 AV out 的功能,不過如果可以燒成 DVD,那麼將裡面的影片燒錄出來應該也就可以拿去錄影機撥放,也還算方便。根據同事的說法,每次都要放片進去很麻煩,如果可以預放幾片空片,沒有空片再通知就更好了。

 

不過藍光與 HD 的戰爭才剛結束沒多久,LG 這麼快就出藍光 NAS,不知道是找哪間廠商代工的。而且這台應該不便宜,感覺上目前藍光還不夠普及,現在推出就像當年出4倍燒錄機時一樣,會叫好不叫座吧。

 

其他文章:

雷射武器最快2016年完成

太扯了!感應帽

MIT 開發微電池

顯微鏡藝術

 

 

2008-08-27

雷射武器最快2016年完成

[via : Star Wars Laser Weapon Battles Arrive in 2016—at the Earliest ]

 

還記得在星際大戰中的雷射武器嗎?說不定哪天真的會實現,而且就在不遠的將來。今年六月,波音公司表示他們開發的thin-disk laser已經測試成功,最大能量可達2萬5千瓦(理論上可達10萬瓦)。這週,波音又在美國高能源雷射技術會議(HEL TD)上提出他們一項3500萬的計劃。如果你對 HEL TD 不熟悉,簡單的介紹,就是在討論更多的雷射武器。

 

好消息是,HEL TD 並不認為雷射武器在2016年前可以完成,並參與任務。即使真的完成了,也會限制使用。

如果雷射武器真的開發出來,是否又會在世界上引起一股波動,會不會像核武一樣被限制使用或開發?會不會像核武一樣即使被限制還是很多國家在做,特別是提出限制的那個國家。

 

 

其他文章:

太扯了!感應帽

MIT 開發微電池

顯微鏡藝術

Twitter 機器人

 

2008-08-25

太扯了!感應帽

[via : The Haptic Radar / Extended Skin Project ]

 

昨天晚上才看了小叮噹 哆啦A夢大長篇,今天看到這個就覺得這是小叮噹(我還是習慣這個名字)的道具吧。日本東京大學 Ishikawa Komuro 實驗室開發出可以感應的帽子,讓你不再擔心會被偷襲。這讓我想起蜘蛛人一開始跟胖子打架的場面,所以只要有這麼帽子,人人都可以是蜘蛛人,只是不會吐絲而已。

 

 

其他文章:

MIT 開發微電池

顯微鏡藝術

Twitter 機器人

[開箱] 微軟賣出海外第一台 surface table

 

2008-08-24

MIT 開發微電池

* 圖文出處:MIT Developing a Battery Half the Size of a Human Cell

MIT 研發團隊研究出一種比人類細胞還小的電池,大約只有細胞的一半大小。我想應用應該十分廣範,從醫學裝置到電腦工程都可以使用。

 

其他文章:

MIT 開發微電池

顯微鏡藝術

Twitter 機器人

[開箱] 微軟賣出海外第一台 surface table

 

 

顯微鏡藝術

*圖文出處:Early microscopes

 

目前顯微鏡十分普及,在醫學上也十分廣範的應用,如果沒有顯微鏡,到目前應該會還有很多疾病是無藥可醫的。

 

 

 

然而你知道第一支顯微鏡是在11世紀在伊拉克發明的嗎?當時一名科學家 Ibn al-Haytham 應用了各種專業知識成功設計出第一支顯微鏡。BibliOdyssey 收集了 20世紀前的顯微鏡圖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Joachim Friedrich Meyen (1747)
Joachim Friedrich Meyen (1747) a
Joachim Friedrich Meyen (1747) b
Joachim Friedrich Meyen (1747) c
Joachim Friedrich Meyen (1747) d

Henry Baker (1754)
Henry Baker (1754) a
Henry Baker (1754) b

 

 

其他文章:

顯微鏡藝術

Twitter 機器人

[開箱] 微軟賣出海外第一台 surface table

Google 耗資千萬美元發展地熱能技術

 

 

★★★★★★ 傑森系列 ★★★★★★